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正處在多目標協同治理、全要素全過程耦合的重要發展階段。如何快速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發,促進生態系統質量與穩定性提升,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核心愿景的關鍵問題。
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特別表現在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發展尚不成熟,體系尚不完備,不足以支撐當前迫切的生態修復需求等方面。
一是調查技術目前主要圍繞水、土壤、生物等單要素開發,適用于多尺度的調查評價標準尚不完備,難以滿足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基本信息需求。生態問題識別和診斷缺少系統分析,導致問題診斷不全面、不準確。同時,評估技術主要關注生態安全、風險、生態系統服務、資源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缺少先進適用技術的多方案比選。
二是生態修復的規劃與布局基于不同的空間層級,技術側重點各有不同,但仍缺乏陸海統籌、時空協調的國土空間規劃技術, 面向多層級、系統修復目標的生態修復優先區不明確,生態修復工程布局難以有的放矢。
三是空間及要素統籌不足,綜合性的系統修復技術亟待聯合攻關。目前各類
修復技術主要作用于生態空間,集中在森林、海洋、河流和山體等自然資源單要素修復領域,城鎮和農業空間多目標協同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尚不完備,三類空間缺乏要素耦合、空間統籌的技術集成研究。
四是效果評價目前多采取依托于遙感影像的單指標對比評估,或采用生態恢復分級評價生態修復程度。但評價結論嚴重依賴于資料完備性和遙感影像的時空分辨率,這對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現有技術中缺乏對人為主動干預和價值觀取向等生態修復隱含要素的科學考量,社會經濟系統與人文系統、生態系統的交互關系未引起足夠重視,生態系統服務的域外效應、跨區域流動過程尚不明晰。
節選自《中國土地》
土壤修復作為生態修復任務中無可或缺的要素,德森環境愿付出更多的汗水去拼搏。進行土壤修復,勢在必行,是我們人類的自我救贖,雖難度之大、任務之重,但只要我們認真的落實土壤防治條例,進行土壤調查、土壤風險管控監測,進而進行土壤修復,污染的土壤只會越來越少,我們的健康也將有了保障。
關鍵詞:土壤修復,
污染修復技術